台北艋舺青山祭
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和蟾蜍精危害、1904年(明治37年)的鼠疫等說法影響。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一方面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除疫鎮煞的靈驗性,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不同族群衝突造成的外在困境,於是透過艋舺青山宮廟會活動的舉辦來酬謝神明。另方面也藉著年復一年的年度例行祭典,重複加強其神格和傳說,逐步演變成為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後來日治時期政府對於宗教採取寬容態度,遲至1907年(明治40年)就有青山王賽會活動的相關報導[15],使舊俗得以延續流傳。其後雖然歷經了1936年開始的皇民化運動[16]、1950年代以降提出的「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和「春秋二季拜拜」等諸多統一祭典政策,但臺北市政府於1953年將原本就是秋祭的靈安尊王祭典推為龍山區的秋季拜拜,以及戒嚴時期全市唯二可以辦理迎神賽會的廟宇;1975年起又列為全市七大民俗宗教祭典之一,實則讓艋舺青山宮的祭祀信仰圈進一步擴大到了雙園區。[4][5][17]。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冠狀肺炎」(SARS),於當年青山王祭典遶境並恭送瘟神王船完後,沒隔幾天「SARS」的疫情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