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醮
建醮即俗稱「打醮」,是自古流傳習俗。每當廟宇新建或重建,
竣工或落成時總要打醮。打醮目的有二:
一是酬謝天神、地祇、三界諸神平時庇祐百姓、造福鄉鄰;
二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國運昌隆。是一種社會繁榮、太平盛世的表徵,
也是一種知福惜福、知恩感恩的表現。
台灣醮祭在民間已成為道教各類祭儀中最莊嚴、最盛大的祭祀活動。台灣的道教發展,
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精神,加上早年漢人墾拓台灣之際,遭遇種種艱辛困厄,
造成許多無主孤魂的存在,所以人民建醮的目的,不僅僅是祈神酬恩,
更添加了施鬼祭魂的雙重意義。
廣護宮建醮歷史
民國12年 重修廟殿,四月舉辦第一次建醮大典,故稱頭科醮
民國24年 四月舉辦第二次建醮大典
民國29年 日本政府宣布皇民化運動,下令摧毀寺廟和神佛像,幸得信士
唯有福建帶來之祖傳正廣惠聖王神像藏於家中,保存不致毀滅。
民國34年 大戰結束,民眾宗教信仰獲得自由,集資重修廟宇,並把王宮廟改成廣護宮,
舉辦第三次建醮。
唯有福建帶來之祖傳正廣惠聖王神像藏於家中,保存不致毀滅。
民國46年 重修大殿,修飾神像,舉辦第四次建醮。
民國57年 因屋上剪黏損折,發起重建,並新增三媽神像,三月舉辦第五次建醮。
民國67年 為紀念建廟三百年,舉辦第六次建醮。
民國73年 十月舉辦第七次建醮。
民國81年 恭迎六尊聖王神像,入廟,開光點眼大典,十一月重建,並舉辦第八次建醮。
民國95年 十二月舉辦第九次建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