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

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髮。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大話詞人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蘇軾被外放到錢塘(杭州)擔任知州。蘇軾上任後不久,負責徵收稅賦的務官就抓到了一個冒充他的名義往京城運送貨物的書生。蘇軾對這個案子很感興趣,就親自提審了書生。一番詢問下來,蘇軾才知道此人名叫吳味道,是福建南劍州鄉貢進士。吳味道家中貧寒,本來沒有路費趕赴京城,多虧同鄉給他湊了十萬錢作爲盤纏。可從南劍州到京城開封路途遙遠,而且京城的物價又非常高,十萬錢根本堅持不到考試結束。吳味道的同鄉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從南劍州買進大量的薄絲,然後販運到京城賣掉,賺取利潤來維持京城的生活。

煮酒論詩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作者謫居黃州時作。開篇“大江東去”四字,從眼前寫起,詩人佇立於江畔,望着眼前浩浩蕩蕩東去的長江之水,心中禁不住涌起磅礴之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由景物轉入聯想:浪花年復一年地衝刷着江岸,沖刷着沙石,也正是在這年復一年中,世間又出現過多少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故壘西邊”四字是實境,而“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立刻由實入虛,借他人之口,使讀者回到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在這個時代發生過什麼呢?詞人並不繼續圍繞這點鋪敘,而是採取了借景抒情的法子:“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爲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