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音亭



臺灣各廟宇普遍奉祀觀世音菩薩,專祀觀世音菩薩者亦多。 臺南市大觀音亭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或云更早,為本省古剎之最。 時聞暮鼓晨鐘、梵唱唄讚,雖居囂鬧紅塵, 也有脫俗出世的感覺。 有關大觀音亭的文獻記載,條列如下: 1.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蔣毓英《臺灣府志》云: 「觀音廟,在鎮北坊,前後泥座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 2.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亦言: 「觀音宮,在府治鎮北坊,前後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相傳最遠。康熙三十二年,後堂重建。」 3.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臺灣縣志》則有更詳實記錄: 「觀音亭,偽時建,中奉大士,左右塑十八羅漢。康熙三十二年,居民重修,並建後堂。」可知大觀音亭至遲在明永曆年間(1647~1683)已創建,原稱「觀音亭」,又稱「觀音廟」、「觀音宮」;後來為相對於府城小東門內的觀音亭,而習稱「大觀音亭」。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