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陳怡佳 學號:4060C019

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英語:endangered species,簡稱EN)是指很可能會絕滅的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就列出了許多瀕危物種,這些是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架構下,野生物種中第二嚴重的保護狀況,僅次於極危物種(CR)。

2012年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出了全世界3079種動物及2655種植物是瀕危物種。1998年的瀕危動物有1102種,瀕危植物有1197種。

瀕危物種是指物種由於濫捕、盜獵、環境破壞、數量稀少、棲地狹窄等種種原因而導致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一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可能破壞當地的食物鏈,造成生態系的不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解。

許多國家有環境法以保護需要保護的物種,方式包括禁止打獵、限制土地開發或是建立保育區等。在依個體數量的生物體列表中可以看到物種的個體數量、變化趨勢以及保育狀態。

保護狀況


一個物種的保護狀況,是瀕危物種滅絕可能性的一個指標。對一個物種的保護狀況進行評估時會考慮不同的因素,包括一些統計的信息,例如剩餘數量﹑隨著時間整體數量是增加或是減少﹑繁殖成功率﹑已知的威脅等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最知名的全球保護狀態列表及排名系統。

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超過40%有可能會滅絕。199個國家已經簽署了協議同意建立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以保護瀕危和受威脅的物種。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雖然被稱為名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個評估全球物種保護狀況的系統,其中包括「數據缺乏」物種 - 在確定其狀態前需要更多數據和評估的物種。「近危」和「無危」的物種已被完整評估,並發現具有相對健壯和健康的數目,然而這些數量可能會下降。與其他更普遍的使用方式不同,名錄使用的「瀕危物種」和「受威脅物種」具有特定含義:「瀕危」介於「易危」和「極危」之間,而「受威脅」的物種則是被認定為「易危」、「瀕危」、「極危」這三類的物種。

下面是名錄的分類,以及部分範例:

滅絕(EX)

        範例:原牛、巴厘虎、黑鰭白鮭、加勒比僧海豹、卡羅萊納長尾鸚鵡、裏海虎、渡渡鳥、海濱灰雀、金蟾蜍、大海雀、關島闊嘴鳥、日本海獅、爪哇虎、拉布拉多鴨、小兔形袋狸、紐西蘭鵪鶉、旅鴿、熊氏鹿、大海牛、袋狼、圖拉克袋鼠、西部黑犀。

野外滅絕(EW)

        捕獲個體尚存,但沒有在大自然生活的生命

        範例:巴巴里獅、夏威夷烏鴉、麋鹿、彎角劍羚、索哥羅鳩、懷俄明蟾蜍。

極危(CR)

        即刻面臨極高度的滅絕風險

        範例:旋角羚、非洲野驢、寬吻盲鮰、遠東豹、阿拉伯豹、亞洲山龜、亞洲獵豹、墨西哥鈍口螈、雙峰駱駝、黑犀、藍喉金剛鸚鵡、加州神鷲、揚子鱷、中國大鯢、克羅斯河大猩猩、佛羅里達山獅、恆河鱷、夏威夷僧海豹、帝啄木鳥、象牙喙啄木鳥、爪哇犀牛、鴞鸚鵡、利氏袋鼯、地中海僧海豹、山地大猩猩、昆士蘭毛吻袋熊、食猿鵰、紅狼、高鼻羚羊、暹羅鱷、馬來亞虎、斯皮克斯金剛鸚鵡、藍鰭金槍魚、華南虎、蘇門答臘象、蘇門達臘猩猩、蘇門答臘犀牛、蘇門答臘虎、小頭鼠海豚、白鱀豚、北白犀、西部低地大猩猩、玳瑁、肯氏龜

瀕危(EN)

        最近面臨高度的絕滅風險

        範例:黑腳企鵝、非洲野犬、東北虎、亞洲象、亞洲獅、藍鯨、倭黑猩猩、婆羅洲猩猩、黑猩猩、豺、東部低地大猩猩、衣索比亞狼、佛羅烏鴉、粗毛兔、巨獺、綠蠵龜、赤蠵龜、細紋斑馬、紫藍金剛鸚鵡、伊比利亞猞猁、丹頂鶴、栗頭鳽、李爾氏金剛鸚鵡、馬來貘、捻角山羊、波斯豹、長鼻猴、倭河馬、紅胸黑雁、羅氏長頸鹿、雪豹、錫蘭象、普氏野馬、火山兔、河水牛、海南鳽、美洲鶴、漁貓、袋獾、小熊貓、鯨鯊

易危(VU)

        未來中期面臨高風險的危險

        範例:非洲灰鸚鵡、非洲草原象、非洲豹、獅、匙吻鱘、鯉、雲豹、獵豹、儒艮、大杓鷸、馬島長尾狸貓、印度野牛、長頸鹿、藍眼鳳頭鸚鵡、敘利亞倉鼠、大灰啄木鳥、河馬、漢波德企鵝、印度犀牛、科摩多巨蜥、小白額雁、山魈、鬃毛三趾樹懶、山斑馬、夏威夷雁、北極熊、懶熊、羚牛、氂牛、大白鯊、美洲鱷、美洲白頸鴉、澳洲野犬、眼鏡王蛇

近危(NT)

        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危險

        範例:美洲野牛、金貓、皇帝企鵝、白腰杓鷸、美洲豹、麥哲倫企鵝、鬃狼、一角鯨、長尾虎貓、潘帕斯貓、兔猻、棕頸鷺、白犀、條紋鬣狗、鼬鯊、白馬雞

無危(LC)

        沒有物種生存的立即危險

        範例:美國短吻鱷、短嘴鴉、藍孔雀、東非狒狒、白頭海鵰、美洲黑熊、棕熊、褐鼠、褐喉樹懶、加拿大雁、海蟾蜍、斑尾林鴿、美洲獅、林蛙、狼、小家鼠、貂熊、棕樹鳳頭鸚鵡、綠頭鴨、狐獴、疣鼻天鵝、鴨嘴獸、紅尾鵟、原鴿、緋紅金剛鸚鵡、南象海豹、尖吻斜鋸牙鯊、座頭鯨、紅吼猴、智人

保育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是在人類控制環境的禁區繁殖稀有或瀕危物種的過程,如野生動物保護區。人工繁殖是為了拯救稀有或瀕危物種,所以物種數量應該趨於穩定,不再有消失的危險。

這種保育技術已用在許多不同的物種上,已知最早的人工繁殖可能是在歐洲及亞洲統治者的動物園中,例如麋鹿,不過一些活動力強的物種不易進行人工繁殖,像是;候鳥及魚(例如雲鰣),而且若人工繁殖的數量太小,可能會減少其基因庫,對免疫力造成影響。

私人養殖

私人養殖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合法養殖。黑犀及白犀就是因為私人養殖因此其數量有明顯增加。IUCN的科學官員Richard Emslie博士認為「這些動物主要是由私人擁有,因此有效的執法容易多了,我們可以讓地區的社群參與保育的計劃。照顧犀牛比單純偷獵犀牛的經濟刺激要強大,不論是生態旅行團或是販賣他們,因此許多人保護他們,私有的部份是幫助我們計劃進行的重要關鍵。」

去滅絕

瀕危物種可以透過生物複製來增加群族大小,滅絕的生物也可以用複製或人工選殖來複活。在2003年,科學家用複製技術成功產出一隻爪哇野牛,在動物園中活了七年。斑驢計畫則利用人工選殖,自1980年代開始試圖將一百年前滅絕的斑驢(平原斑馬的亞種)從平原斑馬中重新育種出來,至2013年已經繁殖到第五代,個體帶有斑驢的特徵。